抗战时期,国军的军官可以分为将官、校官、围观三个等级,其中将官包括了一级上将、二级上将、中将、少将四个官阶。中将与少将很好理解,那么为何上将会被分为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呢?
其实二级上将可以看作是准上将,是为那些已经具备了晋升上将资格,但因为没有上将空缺而无法晋升的中将准备的。当时上将数量的控制非常严,一直保持在10名,几乎是死一位才能晋一位。
战争时期战功积累较快,很多中将都达到了晋升上将的资格,但如果一直无法晋升,无疑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。为了安抚这些中将,军政部将上将分为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两等,当有一级上将阵亡或退休,微可以从二级上将中挑选合适的人才来填补一级上将的空缺。
展开全文
一级上将与二级上将之间的权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,一级上将担任的一般是国防部长、陆军总长、参谋总长等最上层的职务,如阎锡山、冯玉祥;而二级上将则是各地方势力的掌权者,一般是战区掌管、集团军司令等等,如卫立煌、孙连仲等人。
一级上将作为最上层,他们的任何决定将改变整个国军的动向,换句话说,他们挥挥手就可以指挥百万国军。二级上将可指挥的兵力也有很大差距,基本看所在战区或驻地的战斗情况,比如位于山西的第二战区,因为与日军经常作战,所以第二战区司令官可以指挥30个师+3个旅;又比如位于两广的第四战区,因为战事较少,第四战区指挥官仅指挥9个师+2个旅,兵力上差了三倍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